新奇好看的外来树种曾经是城市绿化中的“宠儿”,但相较于乡土树种来说,它们成活率不高、管护费高等胎里毛病也逐渐显露;近年来,榉树、朴树、乌桕等大量土生土长的本地植物正在城市中悄然回归。记者昨天(3月17日)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了解到,为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外流”的乡土树种品种,留存苏州本地树木的“基因”,我市首个集科学研究、休憩观赏、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圃将在近日开建。
绿化中求新、猎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苏州一度引进了诸多外来树种,金合欢就是这里面一种。这种树的花像毛茸茸小球,曾经被大量用于道路、小区、公园等不同场合的绿化中。但后来有绿化部门发现,这种原本生长在热带的树木防风抗寒能力很差,例如,在去年冬天的寒潮天气里,苏州市区几家公园的金合欢纷纷被冻死。“外来树种对本地气候环境和病虫害等适应力较差,而乡土植物则是本地原有而不是故意引进的,更适应本地自然条件。”苏州科技学院的植物专家王金虎解释,此外,本地植物在长期发展中,与当地动物也产生密切联系,双方会起到相互促进、保护的作用。王金虎举例,苏州前几年引进了来自美洲的凤尾兰,然而由于本地没有相应传粉的昆虫,这种植物在苏州很难开花、结果。
留住“路边的乡愁”,建立一个更生态的乡土文化,太湖边的这座乡土树种基因库便是基于这种理念开始筹建。吴中区林业站负责人陆华兵和记者说,近年来,乡土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意义被逐渐凸显,其在城市绿化中占比也逐步的提升。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部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有的被外移、有的被砍伐,“长此下去,有可能极度影响本地的植物种植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开发。”
度假区农发局负责人周月明介绍,基因库将建在香山街道小横山周边,集中种植占地约26万㎡的170余种本地乡土植物,包括乔木、灌木、水生植物等,每种种植50棵左右。此外,还将在度假区第二中心小学边建乡土植物科普馆、在度假区中心小学内建乡土树种科普展示区。基因库里的树木从哪里获得?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除了工作人员主动种植体质健壮的树种外,散落在各个乡村拆迁区域的本地老树也是重要来源。据悉,近年来在村庄城镇化建设中,一些不得不移位的百年老树面临“外流”异乡的困境,如今,农业部门开始着重关注这类树木的出路,已有一部分古树“暂住”在苗圃中等待搬入基因库。
王金虎介绍,苏州地处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接地带,生物气候过渡特点较为显著,受东南季风影响,温暖湿润,自然植被属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
在筹建这座基因库之前,农业部门专门请相关专家整理出了一份《植物种质资源圃植物种质资源选择名录》,在这份名录中,记者看到了不少平日里很熟悉的“老面孔”,有枫香、乌桕、三角枫等乔木,乌饭树、石楠、小叶女贞等灌木(小乔木),紫藤、金银花等藤本,桔梗、白茅等草本,菖蒲、茭白、芦苇等水生植物。
据介绍,现在乡土植物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重视,一些单位部门甚至会聘请专业环境咨询机构为其每年制作植物资源调查报告。如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其负责人和记者说,通过每年的调查报告,可以对公园内植物定期观测,了解整个公园的生态系统,进而科学地管理公园植被,从而合理地制订科普宣教规划、开发和设计。
今年1月,苏州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过程中,园林绿化部门都很重视乡土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如今,在苏州百姓的生活中,时常能够正常的看到乡土植物文化的痕迹。
桂花是苏州的市花,它不仅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小区公园里被广泛种植,更在光福、藏书一带至今都有分布广泛的栽培传统和种质资源,“金秋十月满城飘香”的赏桂品蟹之旅现在已成为苏州旅游的特色品牌。此外,市区里还有以桂花为主题树种的公园,其中数十个品种的桂花集中展示了苏州的桂花文化。
苏州人的饮食上的习惯也和乡土植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深受当地人喜爱的“水八仙”,就有几种属于此次基因库需要保护的种质资源;而农历四月初八要吃的乌米饭,其原料来自乌饭树,它也是极具特色的一种乡土植物。